韩国政府21日宣布,当天成功发射完全由该国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世界”号,火箭搭载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图为人们在首尔龙山火车站通过电视屏幕观看“世界”号运载火箭发射。新华社记者 王益亮摄

科技日报记者 薛严


(资料图片)

6月22日,韩国几乎所有主要媒体的头条一致报道了一则科技新闻:韩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世界”号于21日下午成功发射。自发射成功到第二天上午,“开启宇宙时代”等口号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韩国社会之所以如此关注此次发射,是因为“世界”号不仅是韩国科技界的大事,而且其曲折的发射剧情也不断吸引社会目光。

剧情复杂吸引大量关注

“世界”号,亦名KSLV-Ⅱ,即韩国第二枚运载火箭(KSLV-I是命运更加曲折的“罗老”号),立项于2009年,研发正式启动于2010年3月,发动机技术脱胎于乌克兰15—3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以将1.5吨级实用卫星送入地球低轨(600—800公里)为目标设计而成。正式投入研发至今,韩国250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过程,共耗资1.957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1亿元)。

2021年3月25日,“世界”号一级助推器综合燃烧试验成功,被认为是解决了项目研发中最大技术难题。2021年10月21日,“世界”号运载火箭在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高兴郡的罗老宇航中心第一次点火发射,尽管火箭正常完成飞行程序,但未能将搭载的模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韩方对此认定为“成功了一半”。韩方后来公布原因表示,主要因为火箭第三级氧化剂罐内部的氦气罐在巨大的浮力下脱离原位置并到处碰撞。在此过程中,储罐输气管变形受损导致氦气泄漏,氧化剂罐破裂后导致氧化剂泄漏。如此一来,对第三级发动机注入的氧化剂减少,火箭飞行后劲不足。

2022年6月15日上午,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表示,原定发射运载火箭“世界”号因遭遇大风天气,推迟至16日进行;下午,原定于16日发射运载火箭“世界”号,但因氧化剂箱出现传感器数据异常,再次推迟,发射体将重新移送至组装间。

由于韩国罗老宇宙中心地理位置接近韩国最西南端,且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条件有限,部分从事科技报道的韩国记者赶到当地甚至没有可入住的酒店,一再推迟的火箭发射让科技记者们叫苦不迭。同时,由于发射再三推迟,韩国国民尽管对火箭技术不甚了解,但这曲折的剧情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关注,“世界”号到底什么时候能上天甚至成了饭桌酒局上的话题之一。

“世界”号是如何上天的

韩国此次研发的“世界”号为三级火箭,长47.2米,最大直径3.5米,重200吨。一级长约21.8米,直径3.5米,采用4台最大推力75吨的KRE-075液氧煤油发动机,利用左右两个游机控制姿态;二级长约13.8米,采用1台KRE-075液氧煤油发动机,1台游机控制姿态和转弯;三级长约3.5米,采用1台最大推力7吨的发动机,通过万向柔性喷管控制姿态转弯;整流罩长约7米。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和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表示,韩国时间6月21日16时许,“世界”号在位于全罗南道高兴郡的罗老宇航中心发射升空。之后按飞行程序在发射第123秒到达62公里处进行一级火箭分离;第227秒到达202公里处进行整流罩分离;第269秒到达273公里处进行二级火箭分离。此后,“世界”号继续按计划正常飞行,三级火箭于发射13分钟后熄火,并到达目标轨道。发射第875秒,火箭携带的性能验证卫星(包括立方体卫星)成功分离,发射第945秒,模拟卫星与箭体分离。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长官李宗昊在“世界”号发射70分钟后在韩国罗老宇航中心举行记者会并宣布,“世界”号发射成功,火箭携带的卫星也已进入预定轨道运行,并表示6月21日是韩国科学技术领域和韩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6月22日上午,“世界”号发射的卫星与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大田地面站首次正式通信成功。

韩国加快进军宇宙步伐

“世界”号成功发射后,韩国政府随即宣布要成立“航空宇宙厅”,全面系统地支持航空航天事业。军事领域,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早在2022年1月即表示,旗下新设专门负责军事航天发展工作的组织“军事宇宙课”,将总管军事航天相关工作。韩军目前正在集中推进国防航天发展计划,不断加强侦察卫星等太空战力。此次“世界”号成功发射,将继续带动韩国国内的“航空航天热”,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亦有望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更多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