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袖言 王亚玲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每年清明节前后,王仲吉与乡人们一起,在广西隆林万峰湖畔采摘一把香椿树枝,唱着家乡的壮歌沿岸呼唤那些因水库蓄水而没有迁移的祖先们。

王仲吉是南方电网广西百色隆林供电局天生桥供电所客户服务班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20世纪90年代因广西百色隆林建天生桥水电站而在搬迁大潮中选择留下来的库区“移民”之一。他不仅留在了家乡,更是以电力工人的身份守护着家乡的光明,守护着乡情。

守护故乡 寻找抵达乡情最短的路径

故乡人,深谙故乡事。

王仲吉熟悉撒落在万峰湖畔的每个村落,更熟悉每一户人家用电情况。因为万峰湖蓄水,村民从山脚下搬到山头上沿湖而居,这给用电服务带来很大困扰。

有一次,对面山的黄卜顶家因用电短路。王仲吉开着自己的船过到了对岸,却发现要走到黄卜顶家,还得步行差不多一个小时。那天,黄卜顶家正在办喜事,王仲吉紧赶快赶也走了四十多分钟才到。

换一个灯头和一截线路,工作十五分钟,来回的行程里加上湖面行船的时间,算下来却差不多三个小时。低效率的服务让王仲吉很苦恼。如何缩短服务乡亲们的行程?王仲吉想了一个办法,让他的摩托车跟随着船一起出去,每到一个码头,就推摩托车上岸。可是有时候一个人出行,没有人帮一把,推车上岸也不方便。王仲吉于是开始收集二手摩托车,用于停放在那些进村较远的码头。这样他下了船,可以直接骑那些在码头边等候他的摩托车进山。为了防止这些“等候”他的摩托车进村没有油,王仲吉用塑料壶在船上准备几升汽油,能够随时为这些摩托车“补充能量”。

一艘船,一辆摩托车,这是王仲吉服务天生桥库区群众的标配。王亚玲摄

从2021年以来,王仲吉共收购了三辆旧摩托停放在板江村、红染村及那弄村三个码头上。这些旧摩托帮了王仲吉很大的忙,使他极大地减少了进山的时间,提升了服务效率。

村民都知道那是王仲吉为了乡亲们能用好电而放的摩托车,也都尽心地帮助他保管好。他们希望王仲吉来,也不希望他来。村干部黄卜存说,王仲吉来会来解决他们的用电问题,他不来说明他们的用电没有问题。

守护湖光 造一片最美的风景

2019年12月,王仲吉和乡亲们都不会忘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万峰湖流域跨省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立案调查。之后,万峰湖隆林库区水域生态环保治理工作雷霆出击。

这时候,王仲吉和乡亲们才意识到这些年来万峰湖的过度养殖,已严重破坏了万峰湖的生态。同事苏吉祥也是沿岸的居民。他说:“以前万峰湖库区的水全是鱼饲料的腥味。我们在湖边住,守着这么宽广的水资源却没水用。”后来,村民们为了用水,从山顶凿了一口泉眼,把水引下来用。苏吉祥说,以前的万峰湖看起来哪里有什么青山绿水,湖水已经很浑,肉眼看不到水下的鱼。

通过这起公益诉讼案,王仲吉才知道,大面积的人工养鱼是万峰湖库区水域遭破坏的主要原因。王仲吉很惭愧,因为他为了补贴家用,也和乡亲们一样在自家沿岸搭了16个钓鱼棚子。王仲吉自家的钓鱼棚子遇到周末人流高峰一天能有五六百块钱的收入。万峰湖要治理,除了禁止人工湖面养鱼,还得拆掉这些钓鱼棚子。

万峰湖水域整治大队队长郭林找到王仲吉,请王仲吉先拆掉他的钓鱼棚,并加入整治队,一起劝说乡亲们拆除沿岸钓鱼棚。王仲吉毫不犹豫,第二天就拆掉了自家16个鱼棚子并劝说邻居们也纷纷拆掉了自家的钓鱼棚。通过两年的“退渔还湖”治理,如今的万峰湖仿佛一个重新梳妆的姑娘,真正成为高原上的一面镜子。

从那以后,王仲吉转变了思维守护家乡:他每天上班前,船上都会放上一两个袋子,看到岸上的垃圾,他都会随手打捞起来带回去固定处理。现在,湖面上的垃圾因为他和村民们的打捞越来越少,要找到垃圾还得有“技巧”。王仲吉每次捞垃圾都去有一个叫五指湾的湖湾,那里比较隐蔽,因为外面的垃圾和漂浮物被风一吹都往这个湖湾里挤。

如今,王仲吉的家乡革步湾因为垃圾的减少,变得越来越美丽,政府正准备打造成革步湾景区。

守护童叟 渡一条通向心灵的航道

早些年,者江屯交通特别不便,外出只能走水路,过路来往的船只少之又少。王仲吉每月巡视抄表的船是村里唯一的一艘船。当村里研究怎么送孩子们周末放学、周一上学的时候,王仲吉拍着胸脯说:“我有船,接送娃娃的事情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王仲吉主动承担起免费接送村里10多个孩子上学的责任。每周固定的时间点,他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码头上等候着孩子们,直到最后一个孩子上船,一送就是十几年。

村民王仲杰说:“近年来,我们屯通了公路,通了客运船。但是因为坐车到革步要3个小时,每天一趟客运船的班渡时间又不合适,王仲吉还是和以前一样接送娃娃,娃娃们也习惯让他接送了。他这么做都有十几年了。”

同村的小伙子韦龙让现在已是南宁某电梯公司的业务骨干,王仲吉送他们上学的事他还历历在目。他说:“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个子矮小,阿爷(壮语:伯伯)还抱我上下船,有时候还送我们到校门口才回船上去。”

十多年如一日,王仲吉在万峰湖接送孩子们上学,从青丝到华发。孩子们也次第长大,乘过王仲吉的铁皮船,踏上码头,如蒲公英般飞向山外。

现在的孩子们上学也不愁没有路了。可是王仲吉这个万峰湖畔的热心人却又有了新的牵挂。他牵挂的是那些在山头上的留守老人。

王仲吉有一个本子,记录着他服务的库区有哪些是留守老人,哪些留守老人的儿子在哪里打工,哪家的闺女嫁到了哪里,哪位老人有什么疾病。

在王仲吉的“留守户籍”本子上,有一个叫韦卜酸的老人很让他牵挂。这个老人因为膝下无子,每到冬天经常生病。王仲吉去年冬天还特意帮老人买了个“小太阳”取暖器,就这样,老人在王仲吉的帮助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有的人选择离开,再也不回来;王仲吉选择留下,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他没有向故乡承诺,但是他却一直以行动践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