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4月15日,《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首部“特别报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第六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联盟常务理事会议上正式发布。该报告对现有CO2的捕集、运输、化学和生物利用及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等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与评估,并对CCUS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为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科技和产业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评估报告》封面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提供

《报告》指出,CCUS技术可实现煤炭大规模低碳利用,促进我国从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多元供能体系平稳过渡,在满足减排需求的前提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此外,CCUS技术涉及电力、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在强减排条件下可实现行业低碳持续稳定发展。

《报告》主编、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CCUS技术既是世界各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治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传统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理论减排潜力巨大,但受制于各环节关键技术成熟度不高及经济性较弱,减排潜力目前难以释放。《报告》预测,未来10年随着CCUS技术不断发展,政策激励力度和范围不断增加,减排潜力有望逐渐释放,预计到2030年,我国CO2捕集能力最高可达到每年6亿吨,CO2化学和生物利用技术、CO2地质利用和咸水层封存的减排潜力或将分别达到1.1~1.7亿吨、0.6~1.35亿吨和0.5~1亿吨。到2060年,减排贡献将进一步加大。

据悉,目前我国CO2捕集技术的热耗量、电耗量、设备投资均较高,导致总成本偏高。我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但激励政策、产业部署及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表示,《报告》对全面评估CCUS技术系统,正确认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指导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尽快制定CCUS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完善政策环境,推进CCUS技术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