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许多人会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去郊外避暑,感受大自然的凉爽。重庆疾控微信公众号提示,在浅山丘陵的草丛中,或者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可能潜伏着蜱虫,要做好预防。

蜱虫,俗称狗爬子、草爬子、狗豆子,是蜱目蜱总科中吸血性、寄生性节肢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已发现约800余种,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3个科,我国有硬蜱和软蜱2科、100余种。蜱虫能传播40余种人兽共患病,其危害仅次于蚊虫。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 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可达20~30 mm。平时匍匐在森林、山区或公园的草尖、树尖或灌木丛之上,一旦人或动物经过时接触到它,便会被它的前肢牢牢勾住,从而爬到宿主身上进行叮咬、吸血。

蜱虫叮咬会使人感到不安、疼痛,并引起局部损伤和皮炎,某些种类的雌蜱(如长角血蜱等)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如果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上较长时间,可使人呼吸受到抑制、窒息而死。

蜱虫是排名第二的疾病传播媒介,能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以及多种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其传播的人兽共患疾病包括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目前已知的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其自身或其后代再叮咬人时,病原体便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通过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预防蜱虫叮咬和蜱传疾病,首先是做好个人防护。去公园或野外踏青,要穿长袖衣衫,不要穿凉鞋,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避免在草地、森林中长时间坐卧,裸露皮肤表面涂抹含避蚊胺(DEET,不建议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的趋避剂可预防蜱虫叮咬;其次是要做好自身检查,从野外回来尽快洗澡检查,并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等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虫叮咬,因为蜱虫的唾液里的一些成分有麻醉作用,可以让人感觉不到疼痛,如果携带宠物的话,切记同样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

另外,可对居家周围环境进行预防性处理,喷洒合适的卫生杀虫剂,使用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使用说明施放药物;同时住房要通风干燥,堵塞墙洞和缝隙,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用药物喷洒,以消灭蜱虫的孳生场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