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变体神人纹罐,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1975年于甘肃省兰州市土古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视觉中国供图


(相关资料图)

瓷承华夏

清明祭祀习俗由来已久,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盛行,祭祀活动除了特定典礼,还包含大量陶瓷祭祀用具,称为祭器或礼器。那么,为何古人会采用陶瓷礼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陶瓷器在历朝历代祭祀文化中有什么重要含义?

唤醒家族的共同记忆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既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又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充分体现先祖们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早期祭祀活动中,必有大量礼器和祭器,通常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牛尾、鹿角、陶器等,其中尤以陶制祭器或礼器数量为多。要知道,陶器为什么能成为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器物,还得从陶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说起。

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陶器用具,其造物思想首先是满足日常需求。与早期藤编或木质炊器相比,陶器具有便于成型、坚固耐用、耐高温等优点,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它的依赖性日益增大。随着人们对泥、水、火的认识不断增强,陶器品质及形制也不断得到提高,较大程度丰富了日常生活。其次,陶器除了体现日用功能性外,又逐渐被赋予了财富和阶层等属性。原始先民生活诉求简单,满足日常温饱和长寿即可。然而,天灾人祸的频发,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和洪水猛兽产生强烈恐惧。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有限认知,人们举行各种原始宗教巫舞、祭祀活动,以祈求捕猎顺利、五谷丰登、子孙绵延、健康长寿等美好愿望。而作为日常生活常用的陶器自然被赋予神圣使命,传达着人们的思想。

新石器时代陶制祭器种类众多,如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舞蹈纹盆、青海民和马厂塬马家窑文化彩陶神人纹罐等。人们将崇拜的动物、部落图腾、巫舞活动,以及对逝者的美好祝愿绘制在陶器上,强化了陶制器物的祭祀活动氛围,反映了先民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礼器发展承载审美思想

历经夏商周,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提升,使得皇室贵族选择祭器由陶器转向青铜器,但制作精良、反映其主流审美思想的陶器仍受欢迎。比如商代的白陶器,因为商代皇室贵族钟爱白色。在民间祭祀中,陶器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且不断传承着它所承载的祭祀文化。

秦汉时期祭祀活动达到高峰,涌现出大量陶制祭器或陪葬明器,如陶俑、陶制动物、陶制楼台水榭,以及蕴含着“三纲五常”意义的汉代五管瓶、五连壶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烧制技术成熟,青瓷祭祀用具兴盛,如南方青瓷堆塑罐、北方的青釉莲花尊。至宋代,皇室贵族崇尚儒家思想而极为重视祭祀活动,陶瓷礼器的烧造达到巅峰。因不满意其他窑口瓷器的品质,于宫廷内自制窑烧造,至此便有了著名宋代官窑。官窑祭瓷种类众多,但大部分祭器或礼器通常也是日用瓷和陈设瓷。比如著名的出戟尊、琮式瓶等,既是陈设用器,也是礼器。

明清两代,颜色釉迅速发展,多种颜色釉的出现丰富了时代祭祀文化。洪武二年规定“祭器皆用瓷”,而嘉靖九年则令“定四坛各陵瓷器,圜丘青瓷,方丘黄瓷,日坛红瓷,月坛白瓷”,这反映出统治阶层对祭祀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工匠制瓷技术的高超。明代以景德镇为制瓷中心,设御窑厂,烧造出各种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如永宣红釉和蓝釉、永乐甜白釉、弘治黄釉、正德孔雀绿等。为丰富日用瓷及祭器种类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今,虽然人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大量采用瓷器作祭祀用具,但祭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加强科普并得到有力传承。因为它是我国农耕文明背景下所诞生的产物,蕴含着华夏几千年极为珍贵的文化思想。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基础教研室专业教师、工学博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