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担心献血后会晕倒成为一些人不敢献血的心结,确实有少数人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恶心等反应,极少数人会发生晕厥。那么,这些晕倒的献血者是身体不够强壮还是承受不了血量突然变少?其实,绝大多数献血者献血后晕厥是神经反应所致,也就是说晕倒和采集的血液并无直接关系。
失血后,人体的储备血量会迅速补充。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其血量是4200—4800毫升。这些血液中70%—80%在心血管系统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人体血容量64%在静脉中,在发生急性大量失血时,静脉在一系列调节指令下会收缩并释放其中一部分血液:脾脏可以释放血量约100毫升,肝脏可释放血量约400—500毫升,腹部大静脉300毫升,皮下静脉数百毫升。这些释放出的血量被称为储备血量,占比人体总血量15%—20%。储备血量好比是“人体血库”,能在剧烈运动或失血情况下,确保血压和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通过调整机制补充失血,增加饮水、减少尿液量等保护机制,人体会在一两个小时内水分、电解质达到平衡,一两天内血浆蛋白恢复,10天到1个月左右骨髓加速造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即可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按我国一次献血200—400毫升的采血量,减少的血液是在人体可调控的范围内,不会引起因失血而导致的不适。那么献血后晕倒的献血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这要从人体的神经调节系统说起。
我们能够通过运动神经和骨骼肌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躯干和四肢,完成各种复杂而精细的动作,但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心跳的快慢、血压的高低、胃肠道的舒缩。
调节这些内脏活动的神经不受我们的意识支配,因此被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同时心跳加快、搏动增强,保证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外周血管舒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跳变慢,搏动减弱。而可见的或潜意识的献血紧张心理导致的“失血”心理暗示等会引发副交感神经兴奋,因此导致人体启动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大脑供血不足的保护机制,程度严重者表现为晕厥。献血前睡眠不足、空腹、缺少饮水、献血场所通风不良,以及献血后从躺卧位快速转为站立位是产生晕厥的因素,会强化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晕厥加重。
为了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献血者要注意保持心情放松,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采取献血前宣传引导,优化献血环境,献血过程中播放音乐、视频,与献血者良好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也是降低献血反应的重要措施。
(作者系武汉血液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