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采用薄荷醇对丝织品进行临时加固。 (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2019年开始对琉璃河遗址城址区和墓葬区开展考古工作。3年间,琉璃河遗址陆续发掘出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疑似城外环壕1条,出土铜器、漆器、陶器、海贝、象牙器、丝织品标本等多种文物100余件。在这些考古挖掘中,考古工作者采用了先进的科技考古技术和手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古DNA探明墓主人性别


【资料图】

古DNA(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从考古的角度告诉人们古代人群的种族形态、饮食、营养、健康、社会身份、风俗习惯、古人口统计学,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信息。

世界上最早的古DNA研究是在1980年,当时湖南医科大学在马王堆汉墓女尸中成功提取DNA和RNA(核糖核酸)。

古DNA研究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借助分子克隆新技术,在宿主菌中增殖后进行测序;用少量DNA模板通过体外扩增方式,获得大量的目标DNA拷贝,取量耗损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样本的完整性;目前采用新的测序方法即高通量测序技术,其优势是大规模平行测序,对打断的DNA片段同时分别测序,高效快速,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数据。

2021年,考古工作者对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内原址保存的商周墓葬中的IM53号墓墓主提取不同部位共计5个样本,送至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学成像中心进行古DNA检测。颞骨岩部部位古DNA信息保存最好,得到IM53墓主10%全基因序列。从古DNA信息可以判断,墓主为男性,从母系线粒体DNA可知其单倍体型为B4型,这种类型的单倍体在东亚、东南亚和美洲土著群中广泛分布。

薄荷醇加固提取有机物

按照组成材料理化性能的不同,通常将文物划分为有机文物、无机文物和复合类文物。其中有机文物一般包括漆器、纺织品、纸张、皮革、骨角器等。在商周时期的有机文物织物残片中,多数是附着于棺椁、青铜器或其他随葬品之上,虽不乏纹理清楚文物,但更多的是以腐蚀残留物的形式存在,较难提取分析。

2021年,在北京琉璃河遗址墓葬发掘区M1902墓中,3件青铜器表面覆盖着带有纹饰的遗存织物印痕。针对这类彩绘漆器碎片、木质遗迹、灰化丝绸、墓葬壁画等脆弱的文物遗迹,如果不在发掘现场采取安全取样保护性处理,珍贵的文物将面临损毁的危险。此时,考古工作者采用了薄荷醇的提取方式对这批文物进行取样。

薄荷醇是由薄荷的茎叶经过水蒸气蒸馏提纯得到的一种无色针状结晶,是一种新型的临时加固剂,广泛用于考古现场脆弱遗迹的整体加固。薄荷醇在室温下有挥发性,提取文物和遗迹时具有渗透深度深、提取能力强、水润湿性好、挥发后基本无残留等优势,相比环十二烷而言价格低廉,易得且无毒,是很好的替代新材料。

在涂刷熔融的液体薄荷醇时,考古工作者采用少量多次的涂刷方法,将文物表面覆盖纱布,等待固化后即可加固文物。薄荷醇在文物表面流动后形成中间薄、周边厚的分布,中间需要进行多次加固才能牢固。待文物具有一定的牢固性后,考古工作者再将其安全转移到实验室,将预加固材料去除并进行有效保护,用纤维形貌特征分析和红外光谱比对相结合的方法鉴别纤维种类。

破壁发掘法精准挖掘墓穴

琉璃河遗址这次主动、大规模考古发掘,创新了传统的考古发掘方法,首次采用了破壁发掘法,就是在自上而下的田野式考古发掘方法的基础上,与由外向内的发掘相结合的新方法。

在挖掘M1902号墓时,考古工作者在墓穴上面横向搭起垫板,人趴在墓的上方进行清理。清理到靠近墓框边时因为视觉和角度的原因,棺椁里的结构不好判断,这样就给清理工作带来很多盲点,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请教专家和参考其他墓葬的发掘方案,创新地提出破壁发掘法。

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说,破壁发掘法就像切蛋糕一样,我们将墓穴一分为二,沿着中轴线破开墓室外东侧二分之一部分,从椁室之外向内清理,这样墓葬就呈现出一个清晰明显的剖面,就能从侧面清楚地看到棺椁榫卯结构和木头断层,直观展示墓葬的结构,精准还原器物的空间位置。

随后,考古工作者对墓穴一些重点出土的器物进行了部分清理,重点痕迹剖面被预留,方便了精细化操作与精准发掘,辅以最新的科技考古测绘手段和信息记录,有利于还原和研究下葬过程和西周丧葬礼制。

这次采用的破壁发掘法清理并收集了琉璃河遗址几十年考古发掘中未曾发现的多处漆器、织物和木质遗存,如西周早期带纹饰的丝织品、木质箭杆、席纹等。

(作者系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员)

推荐内容